古詩詞中的茶器,藏著怎樣的文化魅力?
來源:科普中國
發(fā)布時間:2024-06-24
瀏覽次數(shù):901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

文人與茶,是一個說不盡的話題,可以從多種角度切入、展開,畢竟他們已相伴數(shù)千年,共同演繹了趣聞軼事無數(shù)。茶詩中的茶器茶具究竟是什么模樣?蘇東坡、陸游等家喻戶曉的詩人愛用什么樣的茶器?讓我們從茶詩出發(fā),走向器物,走向茶文化的細微處。

煎茶竹里煙

“氣味馀禪榻,煎茶竹里煙。”--宋·虞儔《罷郡游何山》

在很長的歷史時期內(nèi),古人們將茶烹煮而飲--詩人們也常名之為“煎茶”。煎或煮這一步驟,用到的器物有茶鍑、茶銚、茶鐺等。

作為不可或缺的煮茶器,它們常常出現(xiàn)在詩人的筆下,如皎然“投鐺涌作沫,著碗聚生花”;吳融“煙冷茶鐺靜,波香蘭舸飛”;元稹“銚煎黃蕊色,碗轉(zhuǎn)曲塵花”。唐代著名詩人王維也好茶,其齋中無它物,“唯茶鐺、藥臼、經(jīng)案、繩床而已”。

茶鐺是煎茶用具之一,在唐宋詩文中多次被提及。比如唐代的鞏縣窯外茶葉末釉里白釉茶鐺,器型仿唐代金銀器,陜西何家村窖藏出土的文物中有此類金銀器。位于河南鞏縣的“鞏縣窯”,是唐代重要的窯口,燒造品種豐富,除了白釉、黑釉、黃釉器外,還有著名的三彩器。此茶鐺的獨特之處,在于外茶葉末釉、里白釉的組合施釉法,在鞏縣窯同類器中也屬少見。

點茶竹陰底

“上合井泉甘若醴,蓬山點茶竹陰底?!?-宋·晁補之《直廬聯(lián)句》

宋人不像唐代那樣直接將茶末放在鍑、釜、鐺或銚中煎煮,而是將茶末置于茶盞中,用茶瓶煮水注湯,以茶匙或茶筅擊拂、攪拌茶末,最后用茶盞搭配茶托品飲。因此,湯瓶、茶匙、茶盞等為宋代茗飲活動中的重要器物。

宋人的風雅生活不知沾染了幾許茶與竹的顏色,如蘇東坡“茶煙竹下孤”,敖陶孫“竹間是茶煙”,姚勉“有竹近茶灶”;陸游“陰陰竹塢安茶灶”“竹院隨僧自在茶”等等,不勝枚舉。

唐代長沙窯大量燒造釉下彩繪瓷器。它突破了青瓷的單一釉色,豐富了唐代瓷器的裝飾技術,開創(chuàng)了釉下彩瓷器的先河。長沙窯初期是單一的褐彩斑點,逐漸發(fā)展為褐綠彩斑點。裝飾內(nèi)容從斑點紋發(fā)展到花鳥動物紋,或者詩文。其裝飾手法是,借助毛筆用彩料在生坯上繪畫紋飾,然后罩一層透明釉在高溫中燒成。比如長沙窯青釉褐彩云氣紋瓷碗,器身內(nèi)外施青釉,器外壁以四塊褐斑裝飾,外壁釉不及底。碗心以釉下褐彩勾描云氣紋,褐彩線條內(nèi)涂釉下綠彩,整體圖案線條流暢。

隔竹曾敲茶

“日午獨覺無馀聲,山童隔竹敲茶臼?!?-唐·柳宗元《夏晝偶作》

清代詩人朱昆田用壺沏泡友人贈送的岕茶后,不無譏誚地寫道,“因笑唐宋人,紛紛貴團餅。研須倚石臼,打或藉銀?!薄T娙怂圃诔靶︼嬘脠F餅茶須研磨、擊拂之煩瑣,其中的“石臼”便是唐宋人曾經(jīng)使用的研磨器之一。另兩件曾風行一時的研磨器則為茶碾與茶磨。

盡管唐宋的末茶飲用法,確實不如明清時期的葉茶飲法簡便,但從唐宋詩文看,詩家墨客聽敲擊茶臼的脆響,觀茶末如綠塵或者雪花一般紛紛飄落,也有另一番趣味。

茶器以載道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道不離器,器以載道。陸羽把煮茶、飲茶的器具稱之為器,已經(jīng)使這些基于日常生活的茶器皿,具有了超日常、非日常的精神和文化意蘊。至此,茶器已不僅是簡單滿足于饑渴的日常器具了,而且蘊含了更深層次的“道”的內(nèi)涵。

正因為茶器承載和涵蓋了文化、境界、審美和精神等諸多因素,因此,陸羽強調(diào)在正規(guī)的雅集、茶會活動中,要注重茶器的實用、美觀、圓融和完善,二十四器缺一,則茶廢矣。在陸羽的視野和精神世界里,一席茶中的茶器,是否齊備完美,已關乎茶道之禮儀與興廢。由此看來,茶器之重,茶器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和精神品格有待我們慢慢“品嘗”。 厲亦平

歡迎掃碼關注深i科普!

我們將定期推出

公益、免費、優(yōu)惠的科普活動和科普好物!

聽說,打賞我的人最后都找到了真愛。
做科普,我們是認真的!
掃描關注深i科普公眾號
加入科普活動群
  • 參加最新科普活動
  • 認識科普小朋友
  • 成為科學小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