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科普:新發(fā)明給筷子“戴口罩”
發(fā)布時間:2020-04-03
瀏覽次數(shù):2551
新發(fā)明給筷子“戴口罩”
?

發(fā)明作品示意圖.jpg

發(fā)明作品示意圖?

從《工程學導論》課堂上萌生的一個思路,上海交通大學學子將“給筷子戴口罩”的想法變成現(xiàn)實。近日,《中國科學報》記者獲悉,上海交通大學一支由學生組成的研發(fā)團隊發(fā)明了“金鐘叉”,為避免餐桌疾病傳播和感染提供了一個物美價廉的解決方案。更值一提的是,該方案將很快從實驗室走向市場。

“金鐘叉”的主要發(fā)明人由上海交通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醫(yī)學院等專業(yè)學生組成,項目負責人陳心佩稱,牽頭該項目的初衷是希望解決幽門螺桿菌患者反復治療、反復感染的問題——他們期待“金鐘叉”像武俠小說中的“金鐘罩”功夫一樣守護人們身體健康。

合餐制易帶來疾病傳播,筷來箸往常常為病菌擴散打開方便之門。為避免共餐交叉感染,公筷制和分餐制是對抗共餐交叉感染的有效途徑,但是這兩種方法要么操作較為繁瑣,要么與我國飲食習慣不符。

受該校在線課程《工程學導論》的啟發(fā),陳心佩等人萌生了發(fā)明“金鐘叉”的想法。

從人戴口罩得來靈感,研究團隊最終決定為中式筷子設計一件能快速靈活穿戴的“口罩”。這個“口罩”其實是一個保護套——其前端采用叉勺形態(tài)設計,從而實現(xiàn)比筷子更豐富的取菜功能——用戶在用餐過程中先通過筷子夾取保護套,隨后通過保護套取菜到自己餐盤內后,再脫離保護套使用筷子進餐。整個用餐過程可在筷子不離手的情況下實現(xiàn)公筷、私筷狀態(tài)切換。

實踐證明,該方案比公筷效率更高,且不存在公私筷弄亂的問題。此外,他們還在保護套上采用抑菌涂層技術,以進一步降低潛在的交叉感染風險。

產品設計中最難克服的是生產工藝問題:要確保用筷子夾取保護套后在取菜過程不松動,這需要材料有一定硬度的同時具備彈性。通過與浙江餐具生產企業(yè)溝通并反復測試,他們最終找到一款彈性材料,較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并完成了專利和商標注冊。

近日,該團隊獲得相關企業(yè)數(shù)百萬元投資進行產品量產,“金鐘叉”產品將于近期投放市場。從課程作品設計到市場落地時間非常短,這得益于學校雙創(chuàng)體系給予的軟硬件支持。

“雖然這是學生設計的一個小發(fā)明,但卻很實用很有意義?!痹撔9こ虒W導論課程管理教師樂金偉表示:“工程學導論課程非常側重拓展學生視野和外部資源整合,比如我們經常邀請各領域投資人作為評委參加學生結業(yè)課程項目展。同時,上海交通大學是全國首批雙創(chuàng)示范基地,有非常完善的師生雙創(chuàng)體系,在整個過程都能給予支持?!?br>
關注【深圳科普】微信公眾號,在對話框:
回復【最新活動】,了解近期科普活動
回復【科普行】,了解最新深圳科普行活動
回復【研學營】,了解最新科普研學營
回復【科普課堂】,了解最新科普課堂
回復【團體定制】,了解最新團體定制活動
回復【科普基地】,了解深圳科普基地詳情
回復【科學防控】,學習疫情相關科普知識
回復【科普小達人】,報名參賽贏取萬元大獎

聽說,打賞我的人最后都找到了真愛。
做科普,我們是認真的!
掃描關注深i科普公眾號
加入科普活動群
  • 參加最新科普活動
  • 認識科普小朋友
  • 成為科學小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