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生代也有“龐貝城”?你好!熱河火山灰下的遠古“朋友”
來源:科普中國
作者:科普時報
發(fā)布時間:2023-11-07
瀏覽次數:921

科普時報記者 史詩

在我國冀北—遼西—內蒙古東部地區(qū),有一座世界級化石寶庫。100年來,在這里發(fā)現的大量具有重要科研意義的化石物種,幾乎囊括了中生代向新生代過渡的所有生物門類,對研究鳥類起源和飛行起源、真獸起源、被子植物起源、地質變化與生物協(xié)同演化等重大理論問題,提供了極為重要的化石佐證。


11月2日,“遠古熱河——中生代重要化石發(fā)現特展”(以下簡稱特展)在國家自然博物館開幕。熱河省為民國時期設立的省級行政區(qū),包括今天遼寧西部、河北北部和內蒙古東部部分地區(qū)。這里分布著中生代著名的生物群,它們生活在距今約1.6億年前至1.2億年前中生代中期。


特展現場。史詩 攝


火山噴發(fā)造就特異埋藏環(huán)境


熱河地區(qū)含化石地層中的火山灰,記載著一次次火山噴發(fā)的過程?;鹕絿姲l(fā)出的有毒氣體導致大量生物死亡,火山灰很快將生物遺骸覆蓋,讓化石得以極為理想地保存下來。與此同時,頻繁的巖漿活動導致地區(qū)性生態(tài)系統(tǒng)發(fā)生崩潰,從而加速了生物演化進程。


在熱河地區(qū),中生代的地層發(fā)育充分,其中保存了種類繁多的古生物化石。甚至有些化石還保存了極為罕見的軟體組織:昆蟲的翅脈、口器和剛毛;兩棲類和爬行類的皮膚(鱗片)印痕;翼龍類的皮膜和纖維狀皮膚結構;恐龍和鳥類的羽毛;哺乳動物的毛發(fā)等細微結構……


1923年,美國地質學家葛利普在遼寧西部凌源首次發(fā)現并提出“熱河系”。隨著更多化石的發(fā)現,1962年,中國古生物學家顧知微將該地層所含化石稱為熱河生物群,其中最豐富、也最具指標性的化石有3類:甲殼類(東方葉肢介)、昆蟲(三尾擬蜉蝣)和脊椎動物(狼鰭魚)。1983年,古生物學家洪友崇根據在河北北部和遼寧西部地區(qū)發(fā)現的昆蟲化石物種的組成面貌,將這組地層中所含的動物群稱為燕遼昆蟲群。


此后,一大批地質古生物工作者前赴后繼,為探索生物起源與演化的奧秘傾注了大量智慧和汗水,取得了一系列舉世矚目的科研成果。


重現火山灰下的遠古生物

大約1.6億年前—1.2億年前的侏羅紀中晚期至白堊紀早期,活躍的地質作用產生大量溫室氣體,世界上許多地區(qū)被海水淹沒。熱河地區(qū)當時密布淡水湖泊,氣候溫暖濕潤,多種動植物在此繁衍生息。湖泊中鱘和狼鰭魚悠哉游哉,龜和離龍等四處游走。陸地上蘇鐵、銀杏和松柏等裸子植物生長茂盛,被子植物也在水邊生長。原始胎盤哺乳類中華侏羅獸、攀援始祖獸和帶羽毛的小型恐龍先后在林間或開闊地區(qū)穿梭。翼龍與原始鳥類在天空中、樹林間滑翔或飛行。


特展由“走進熱河地區(qū)化石寶庫”“熱河地區(qū)古生物的珍寶”和“飛龍在天的證據”3個單元組成,共展出131件(其中有130件模式標本)珍稀化石,幾乎囊括了中生代向新生代過渡的所有生物門類。同時,特展結合多媒體互動展項,全方位、多角度帶領觀眾走進遠古熱河地區(qū),演繹發(fā)生在中生代精彩的生命故事,尋找并破譯“飛龍在天”的證據。


“很多化石看上去其貌不揚,但是都大有講究?!眹易匀徊┪镳^副館長張玉光介紹,由于被火山灰迅速掩埋,一些古生物的真實樣貌被保存下來,比如展覽中楊氏錦州龍和鸚鵡嘴龍兩具化石標本,就連皮膚印痕都清晰可見。


“人類是有胎盤的哺乳動物,這件像小老鼠一樣的化石,是有胎盤類的哺乳動物的祖先?!睆堄窆庵钢澜缟献钤纭坝刑ケP哺乳動物”侏羅獸等化石“明星”解釋說,但這并不意味著人類就是從中華侏羅獸進化而來,只能說它已經具備了我們早期祖先類型的相似特征。


熱河地區(qū)侏羅系和白堊系因其得天獨厚的化石埋藏類型,難得地保存了一億多年前較為完整的生物群落與系統(tǒng),破解了中生代時期眾多生物門類起源及演化的難題。這里的生物群更是被譽為“20世紀全球最重要的古生物發(fā)現之一”和“中生代的龐貝城”。


11月2日至12月3日,讓我們走進國家自然博物館,探索熱河地區(qū)中生代的神秘世界,感受生命演化之奇妙。


歡迎掃碼關注深i科普!

我們將定期推出

公益、免費、優(yōu)惠的科普活動和科普好物!


或加入深i科普群,不定時分享各類科普活動


聽說,打賞我的人最后都找到了真愛。
做科普,我們是認真的!
掃描關注深i科普公眾號
加入科普活動群
  • 參加最新科普活動
  • 認識科普小朋友
  • 成為科學小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