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科普:什么是旗袍文化?
來源:講歷史
發(fā)布時間:2020-03-17
瀏覽次數(shù):2509

穿上一件自己鐘意的旗袍,再配上一雙優(yōu)雅的高跟鞋,無論是大街上行色匆匆的職場女性,還是在小巷子里閑庭信步的太太,或者校園里青澀純真的學生,亦或是庭院里藤椅上的老人,都有各自的優(yōu)雅和美麗。有旗袍情結(jié)的女人,大多心思比較細膩,心底有沉淀的故事。那么,旗袍文化是什么?有哪些特色呢?隨小編一起去看看吧。
?


一、旗袍文化簡介
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上海,是上流名媛,高級交際花的福地,她們熱衷于游泳、打高爾夫、飛行術、騎馬,奢華的社交生活和追趕時髦,注定了旗袍的流行。由于上海一直崇尚海派的西式生活方式,以致后來出現(xiàn)了“改良旗袍”,從遮掩身體的曲線到顯現(xiàn)玲瓏突兀的女性曲線美,使旗袍徹底擺脫了舊有模式,成為中國女性獨具民族特色的時裝之一。
?

二、旗袍文化特色
旗袍不能脫離人體而孤立存在。女性的頭、頸、肩、臂、胸、腰、臀、腿以及手足,構(gòu)成眾多曲線巧妙結(jié)合的完美整體,形成旗袍文化。京派與海派旗袍,代表著藝術、文化上的兩種風格。海派風格以吸收西藝為特點,標新且靈活多樣,商業(yè)氣息濃厚;京派風格則帶有官派作風,顯得矜持凝練。
?

三、旗袍文化的歷史沿革
旗人之袍與旗袍不是一個固定的形式,而有一個變化發(fā)展的過程。把旗袍視為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雖看似無大錯,卻難免有望文生義之嫌。

1、旗袍起源
辛亥革命廢除帝制,創(chuàng)立民國。民國之初,剪辮發(fā),易服色,把屬于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級制度送進了歷史博物館,這一切為倒大袖與新樣式旗袍的延生創(chuàng)造了條件。二十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時興過一陣“文明新裝”。

2、黃金時代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是中國旗袍最燦爛的時期。尤其是三十年代,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裝舞臺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為中國女裝的典型代表,基本完成旗袍文化走向經(jīng)典的過程,四十年代是其黃金時代在時間上的延續(xù)。經(jīng)過二十世紀上半葉的演變,旗袍的各種基本特征和組成元素慢慢穩(wěn)定下來。旗袍成為一種經(jīng)典女裝。經(jīng)典相對穩(wěn)定,而時裝千變?nèi)f化。但時裝設計師常從經(jīng)典的寶庫中尋找靈感,旗袍也是設計師靈感的來源之一。

3、風姿再現(xiàn)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旗袍曾有過燦爛的一瞬。在人民當家作主的時代,服裝流行的主導已轉(zhuǎn)向平民。從一九六六至一九七六年,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遭遇浩劫,旗袍文化也被冷落。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放之初,被冷落了三十年之久的旗袍文化顯得有些落伍。近十幾年來,時裝中重新出現(xiàn)的旗袍,在國際時裝舞頻頻亮相,風姿綽約有勝當年,并被做為一種有民族代表意義的正式禮服出現(xiàn)在各種國際社交禮儀場合。

四、旗袍軼聞
宋美齡衣櫥內(nèi)的旗袍件數(shù),大概現(xiàn)今的吉尼斯世界紀錄無人出其右者。宋美齡的旗袍件數(shù)多,和有一個勤奮的裁縫師傅,有著相當密切的關聯(lián)。這位裁縫師傅叫張瑞香,是一位男性裁縫師。張瑞香所以受到宋美齡那樣愛護的原因,無非是因為手工細巧、忠心耿耿。張瑞香幾乎每天都在不停趕工,為宋美齡制作旗袍,他大約每兩三天就可以做好一件旗袍,做好后,張瑞香就把新旗袍捧到宋美齡面前邀功。宋美齡一般只是大略看一眼,就命人拿到自己的衣櫥里妥為保管,然后便再也沒見她穿過,因而,宋美齡的旗袍大概穿來穿去,總是那幾套,不會有太多的更換。張瑞香除了過年除夕那天休息外,其它時間都在做衣服,而且只為宋美齡做;加上一些大小官太太們?yōu)榱送镀渌茫退蚊例g的東西多半有衣料,這些綾羅綢緞,就夠張瑞香一年忙到頭。宋美齡的超大型衣柜,便成為世界最大的旗袍儲藏室。


?

關注【深圳科普】微信公眾號,在對話框:

回復【最新活動】,了解近期科普活動

回復【科普行】,了解最新深圳科普行活動

回復【研學營】,了解最新科普研學營

回復【科普課堂】,了解最新科普課堂

回復【團體定制】,了解最新團體定制活動

回復【科普基地】,了解深圳科普基地詳情

回復【口罩】,預約報名官方口罩免費領取

回復【科學防控】,學習疫情相關科普知識

回復【科普小達人】,報名參賽贏取萬元大獎

聽說,打賞我的人最后都找到了真愛。
做科普,我們是認真的!
掃描關注深i科普公眾號
加入科普活動群
  • 參加最新科普活動
  • 認識科普小朋友
  • 成為科學小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