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科普:一遇到難題就想拖延,可能是你用腦的方式不對
發(fā)布時間:2021-05-17
瀏覽次數(shù):678
理解認知控制可以幫到你的工作,David Badre 說。

?

image.png

封面圖片來源:Pexels

?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Nature Portfolio”

原文作者:David Badre

?

解決了一個艱深的問題或完成一項很難的任務,是科研人員最有成就感的時刻。無論是突破方法上的難關、設計一個出色的實驗、為矛盾的結果找到原因、運行一個新模型,或是撰寫論文和基金申請,這些智力挑戰(zhàn)都能讓你的科研事業(yè)更令人興奮。但其實,難的任務真的很難。它會讓我們泄氣和苦惱,帶來焦慮和壓力。有時候,我們難以在困難的任務上保持專注力,甚至是那些我們樂在其中、迫切想要完成的任務。我們經(jīng)常會把艱難的任務往后推,比如寫論文或是復雜的數(shù)據(jù)分析;先去做簡單的任務,比如調整圖表、安排日程表,或是清理郵件。

?

2020 年末我出了一本書《做任務》(On Task),講的是認知控制的神經(jīng)科學,也就是讓我們把目標計劃和行動聯(lián)系起來的大腦功能。這本書恰恰就是在講我們如何把事情做好。有點諷刺的是,寫一本關于我們大腦如何完成任務的書本身就是個艱巨的任務。我很享受寫書的過程,也很重視這個目標。但有時候,我很難找到傳遞復雜概念的正確詞匯。況且,寫書從來不是我日常工作中最緊急的任務,因此,留出寫作和思考的時間確實是個挑戰(zhàn)。

?

你可能沒在寫書,但每個人都在困難的任務中掙扎過。疫情導致的封鎖、在家上學、生活方式的改變讓這一切雪上加霜。誰不曾經(jīng)歷過拖延癥或對工作的逃避,以及隨之而來的愧疚感?雖然你無法完全避免這些感受,但有一些策略可以幫助我們保持專注。

?

?

留出空間

?

要解決難題,大腦就需要迅速調取它要用到的信息、計劃、程序和知識。認知科學家將這種任務知識稱為任務集(task set)。不過,任務集有時候很難調用:我們無法讓它在我們有限的大腦工作區(qū)(或稱“工作記憶”)始終處于激活的狀態(tài)。

?

比方說,在寫科研論文時,我們必須在腦中調取與一項研究的背景、邏輯、設計、結果相關的信息。如果我們剛去參加完另一個主題的會,之后再坐下來寫論文,這些關鍵信息可能不會一下子在腦海里跳出來。我們必須先在工作記憶中提取并組織好這些信息,才能開始寫作。

?

實際上,以這種方式重新回到一個困難的任務涉及一個“重啟”成本:我們必須花時間和腦力回到我們的任務集,而不是立刻向前進。出于這個原因,我們一定要給很難的任務留出時間和空間。

?

留出大量時間。科研人員總是用各種會議和其他細小的任務填滿自己的每一天,只給真正嚴肅的工作留很少的時間。你需要長時間的空白,不僅因為艱難的任務需要密集型的思考和工作,還因為我們需要時間來重新建立我們的任務集。任務間的頻繁切換會讓我們更難有高質量的產(chǎn)出。

?

前后連貫。我們要為艱難的任務留出連貫的時間和空間,盡量不要破壞它們。理想情況下,我們每天都應該安排好這樣的時間和空間。即使不能每天都有進展,但這些時間應該用在更難的任務上,而不是其他任務上,就算我們只是花時間回顧我們的工作。連貫有助于加強記憶:記憶提取依賴具體的背景,也就是說,我們記憶時的畫面和聲音可以幫我們更好地提取這段記憶。因此,反復在相同的背景下攻關一個任務或有助于記憶提取,并在我們重新開始時再次建立任務集。

?

?

盡量不要分心,永遠不要多任務處理

?

當我們一次開展兩個或以上的任務時,無論是同時開展還是輪流開展,我們的工作效率和質量都會降低。之所以會這樣,部分原因是這些任務會占用共同的認知資源,比如工作記憶。因此,它們會競爭這些公用的資源,相互干擾。在做一項很難的任務時,一定要讓來自這種多任務的干擾最小化。

?

清除其他任務的提示。一個很有用的做法是,不讓自己看到關于郵件、社交媒體和與它們相關的提示。手機提醒或是提示還有多少條未讀信息的干擾都會把我們拉向其他任務。無論我們是否要做其他任務,這都會導致多任務成本。即使是那些一看到就會讓我們想到其他任務的提示也會讓我們分心,比如看到臺子上的手機。對于專門留給困難任務的空間和時間,我們應該盡量確保其中讓人分心的其他任務越少越好。

?

當心簡單任務的陷阱。當我們決定開始一項任務時,我們的大腦會快速進行成本效益分析,權衡任務結果與完成任務所需智力投入的比值。由此一來,我們常常會拒絕難的任務,傾向于小而容易的任務,尤其是當我們無法迅速取得進展時。這會影響我們的積極性。發(fā)幾封郵件或做點行政工作,或是理理寫字臺都是值得干的事,也讓人更有成就感,但它們會阻礙我們開始真正要做的事,同時增加了多任務成本。

?

?

培養(yǎng)解決問題的好習慣

?

當我們要解決一個難題或執(zhí)行一項艱巨的任務時,我們必須以能夠成功的方式來組織問題或任務的結構。

?

舉例來說,幾何證明這種很難的任務可能涉及檢索、選擇、查證一系列幾何學知識和定理的結構化過程。解題者對這些知識了解得越透徹,他們就能更快想出一套評估它們的計劃,他們離完成證明也就越近。解決的問題越多,這些知識就更容易在腦海里閃現(xiàn),每次評估也能遵循類似的計劃。通常來說,我們基于經(jīng)驗組織難題結構的能力也會越來越熟練。這也是反復練習能提高我們解題效率和速度,以及老手能超過新手的一個原因。找到鍛煉這一過程的工作習慣能幫我們保持專注。

?

堅持下去。找到對的結構往往需要時間。我們可能無法每天都在很難的任務上有進步,但堅持嘗試非常重要。如果無法立即取得進展,我們也不應苛責自己。

?

愿意重新組織問題的結構。很多時候,我們想出來的結構并不適用于我們的問題,還會帶我們走入死胡同。如果被卡住了,就必須愿意重新組織問題的結構,并尋找解決問題的新辦法。

?

注意休息。在不實際的情況下,堅持一次性做好每件事只會適得其反。在處理很難的工作時,休息是非常重要的。這不僅能降低你的腦力成本,還可以讓你想到新的概念和結構。有證據(jù)表明,這種韜光養(yǎng)晦的方式有助于問題的解決。

與他人交流。就和休息一樣,和別人交流也會幫助我們從新的角度看待問題。尋找那些和你擁有不同背景、觀點、想法的人聊一聊,是掙脫束縛、取得進步的大好機會。此外,和我們喜歡的人共事還能讓困難變成樂趣。這種社交要素在新冠疫情期間變得很難:新冠疫情阻止了我們進行有益的自發(fā)互動。和別人隨意地討論工作、重新與他人來往,避免社交孤立都會有幫助。

?

作為科研人員,困難的任務是我們工作中的一個基本元素。沒有什么簡單的訣竅或一下子變聰明的方法能讓困難的任務突然變得毫不費力。但是,如果我們能為工作騰出空間、拒絕一心多用、善用好的解題策略,我們可能會在想要攻克的困難上取得更多成功。

?

原文以 Tips from neuroscience to keep you focused on hard tasks 標題發(fā)表在 2021 年 3 月 15 日的《自然》的職業(yè)版塊上

?

版權聲明:

本文由施普林格·自然上海辦公室負責翻譯。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為準。歡迎轉發(fā)至朋友圈,如需轉載,請郵件China@nature.com。未經(jīng)授權的翻譯是侵權行為,版權方將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

?

? 2021 Springer Nature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

備注:本文轉載自公眾號“Nature Portfolio”,凡本公眾號轉載、引用的文章、圖片、音頻、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如因此產(chǎn)生相關后果,將由版權所有人、原始發(fā)布者和內容提供者承擔,如有侵權請盡快聯(lián)系刪除。


關注【深圳科普】微信公眾號,在對話框:
回復【最新活動】,了解近期科普活動
回復【科普行】,了解最新深圳科普行活動
回復【研學營】,了解最新科普研學營
回復【科普課堂】,了解最新科普課堂
回復【科普書籍】,了解最新科普書籍
回復【團體定制】,了解最新團體定制活動
回復【科普基地】,了解深圳科普基地詳情
回復【觀鳥知識】,學習觀鳥相關科普知識
回復【博物學院】,了解更多博物學院活動詳情

聽說,打賞我的人最后都找到了真愛。
做科普,我們是認真的!
掃描關注深i科普公眾號
加入科普活動群
  • 參加最新科普活動
  • 認識科普小朋友
  • 成為科學小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