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科普:人工智能易容術來了,我們準備好了嗎?
來源:半月談
發(fā)布時間:2020-02-09
瀏覽次數:950

導讀

人類對于變臉的想象由來已久。武俠小說中有易容術以假亂真,川劇中有變臉絕活驚艷世人,《聊齋志異》中的“畫皮”更是將這種想象發(fā)揮到極致。吳宇森導演的電影《變臉》則將人類的這一設想代入善與惡的角色互換、倫理沖突與哲學思辨,引人深思。

為何人類對變臉如此癡迷?或許因為它提供了一種關于身份轉換的遐想。

當主體的身份發(fā)生變化后,便有機會進行不同的人生體驗。換句話說,人們可以從一人一面的桎梏中解脫出來,在不同的職業(yè)、生活背景中實現“一人多面”漫游。
?

變臉進化史

對人臉的認知,是我們在紛繁世界中一種最為基本的信息分類辨別能力。但在信息時代,這一認知能力逐漸受到挑戰(zhàn)。

計算機信息科學中對于人臉的研究早已有之。20世紀70年代初,猶他大學的弗雷德里克·帕克等人對計算機模擬人臉動畫進行了深入研究。此后,研究思路延伸到對不同表情下的人臉網格模型進行簡單幾何插值,到參數化的復雜人臉模型,再到基于物理系統(tǒng)的肌肉控制人臉模型。21世紀以來,參數化模型和面部肌肉模型的融合技術得到進一步發(fā)展。人類可以越來越精確地模擬人臉系統(tǒng)的各種動畫,呈現效果也越來越接近真實的人臉。

這些研究成果常應用于影視作品、游戲娛樂等。如《阿凡達》惟妙惟肖的虛擬人物造型,《速度與激情》系列電影中逝去的主角再度出境,《美國隊長3》的鋼鐵俠重回青澀年華等?;谟嬎銠C圖形技術的易容術可以在屏幕上實現返老還童、死而復生,但達到這種精度的呈現往往需要耗費大量的計算成本,通常的實現方法是對替身進行面部捕捉后,再輔以計算機建模、后期特效等專業(yè)環(huán)節(jié)。因此,如此酷炫的技術在前些年與普通人無緣。

近幾年,基于大量真實人臉數據的學習,計算機習得高超的變臉能力,制作周期大為縮短,成本大幅降低。使用一臺個人電腦或者手機,加上原始的照片、視頻素材和基本的計算機知識,即使不依賴開發(fā)好的軟件,普通人也可通過開源代碼實現自己定制的變臉效果。

這一領域的標志性事件是2017年12月一個名為“Deepfakes”的Reddit網站用戶發(fā)布的開源教程和變臉視頻,他將一些女明星的面孔合成到色情片中。這種技術使用了生成性對抗網絡(GAN),即兩個相互對抗的神經網絡,最終把視頻做得越來越逼真。
?

這種技術很快在網上傳播開來,網友們樂此不疲地將明星面孔互換,達到移花接木、以假亂真的效果,后來甚至出現了針對國外政要的虛假新聞。比如互聯(lián)網上曾火爆一時的“ZAO”也是聚焦娛樂明星的電視、電影畫面替換。但其背后的技術并不新鮮,只是操作更為簡便。
?

變臉平民化正野蠻生長

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讓變臉愈發(fā)平民化,技術門檻幾乎為零。人們正在踏入一個充滿未知的領域,這個領域有誘人的鮮花,也有藏匿的荊棘。

正面來看,網絡易容術既可以滿足大眾的娛樂需求,也可以起到教育作用。比如,讓歷史或藝術品中的靜態(tài)人物“活起來”;在影視劇中通過變臉可以達到移花接木、返老還童的神奇效果,還可以降低使用真實演員的成本,完成真實演員難以實現的特技動作;打造新一代虛擬偶像,如初音未來和洛天依等;利用相關技術創(chuàng)造更有社會價值的軟件產品,如跨年齡人臉識別、幫助走失兒童尋親等。

復旦大學2019級本科新生報到,學校推出人臉識別“刷臉” 報到 、云端智能驅AI機器人現場快速答疑、垃圾分類知識普及等 劉穎/攝

然而,低廉的制作成本、法律的不完善,可能讓一些變臉娛樂軟件成為“網絡黑產”的幫兇,導致用戶的隱私權和肖像權被侵犯,還有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

在網絡空間,眼見不再為實,人們難以證明“我是我”。

對于企事業(yè)單位而言,假如公司法人高管的照片被制作為虛假視頻,發(fā)布一些虛假信息,將會影響股市行情和單位聲譽。在司法領域,變臉技術很可能擾亂司法秩序,影響司法公正。在現有的依賴人臉認證、視頻認證的支付平臺和工商信息平臺上,虛假人臉信息可能帶來經濟損失。

嚴重的是,假冒政要或專家面孔,可能危害公共安全和國家安全。在美國,已有一些娛樂視頻通過這一技術大肆使用前總統(tǒng)奧巴馬和現任總統(tǒng)特朗普的形象。缺乏相關知識的公眾,極易被這些虛假信息所迷惑,進而引發(fā)社會信任危機乃至國家之間的信息戰(zhàn)爭。
?

將變臉裝進“籠子”

人工智能時代需要鼓勵創(chuàng)新,擁抱技術進步,同時也需要深思:人們對技術的使用方式決定了其作用的性質。技術是把雙刃劍,如何讓其在有利于文明進步、有助于社會發(fā)展的方向上披荊斬棘,而不是反傷人類?

現階段的變臉術還有我們可以捕捉到的瑕疵,比如眨眼頻率不自然、耳朵頭發(fā)細節(jié)融合突兀、皮膚邊界明顯等。但隨著計算能力的提升,人臉計算模型與真實數據的進一步耦合,這些問題終將得以解決??苹眯≌f中的場景并不遙遠,人工智能帶來的種種炫目功能會進一步沖擊我們的認知。

而我們,準備好了嗎?

厘清技術發(fā)展帶來的法律、經濟、倫理風險迫在眉睫。首先,技術帶來的挑戰(zhàn)需要通過技術來應對。從控制深度造假源頭上說,需大力開發(fā)電子認證、數字簽名等技術,讓每一個被制造的視頻或者圖像標注信息內容和來源,在某種程度上可追蹤、可查詢。

加強對變臉檢測技術的研發(fā)。使用人工智能時代的研究思路檢測變臉視頻、照片,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現有換臉技術都存在缺陷,如基于生成性對抗網絡技術的變臉視頻往往不具有實時性,可通過人工實時指定交互來加強檢測?,F階段這一小技巧可直接應用于金融領域的網絡視頻認證。

其次,盡快完善相關法律法規(guī),從立法層面規(guī)范技術發(fā)展。2019年4月20日,民法典人格權編草案二審稿對AI換臉做出規(guī)范。此外,還要加強人工智能技術標準制定和推廣。通過對深度學習網絡、人工智能芯片等技術的規(guī)范,從根源上加強監(jiān)督引導。

再次,從行業(yè)發(fā)展的角度來說,要加強對使用主體的監(jiān)管。對于使用此類技術開發(fā)娛樂、商業(yè)等應用的公司要密切關注,實施行業(yè)準入審核;加強對新聞類網站工作人員的技術培訓,盡快普及AI造假識別知識;鼓勵學術界和企業(yè)界建立技術聯(lián)盟,共同合作,共享最新技術信息,及時對政府相關部門進行反饋;面向大眾建立交流平臺,普及基礎知識,揭開人工智能“易容術”的神秘面紗。

尼爾·波斯曼在《技術壟斷:文化向技術投降》一書中寫道:“我們像魔術師的學徒一樣,在信息洪流中被沖得暈頭轉向……信息已經成為一種垃圾,它不能回答人類面對的大多數根本問題……”我們需要時刻提醒自己,人類使用技術的初心應是輔助人類,而不是反之。人工智能技術的研發(fā)和使用,應當有益于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和社會發(fā)展。

聽說,打賞我的人最后都找到了真愛。
做科普,我們是認真的!
掃描關注深i科普公眾號
加入科普活動群
  • 參加最新科普活動
  • 認識科普小朋友
  • 成為科學小記者